現在,印品質量管理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大家對此的讨論很多,從全面質量管理到預防質量管理,再到全員質量管理等不一而足。但是,這些讨論更多是關注于完成生産的印品質量或是生産過程中的印品質量監控,殊不知,這些隻能起到亡“羊”補牢或是提前布置好“羊”圈以防“狼”入侵的作用,都以預防為主。
印品質量管理就隻能做到這些嗎?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日常生産中相應數據的監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案,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羊”自身的本領,使其自身具備防範“狼”攻擊的性能。換句話說,就是将質量控制變為定量生産,減少生産動作,或者将生産動作形成定式,以避免生産過程中的波動,成為具有質量保障的生産模式。
那麼,這種生産模式該如何開展?
積累數據
印品往往是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生産的,各種印刷方式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都是圍繞着油墨消耗、相關輔料消耗等來展開。
由于膠印是執行起來最複雜的印刷過程,這裡就以膠印為例進行分析。
衆所周知,普通的膠印方式需遵循水墨平衡原理,這樣一來,印刷過程中不同合格印品的單位油墨消耗量、潤版液等輔料的消耗量就成為數據采集的一項重點,同時還要關注各色組印刷的水量、墨量等數據。
此外,環境的溫濕度也需要進行密切關注,充分記錄不同産品在印刷過程中需調整的最終溫度、濕度(溫濕度的調節要兼顧不同季節的差異)。溫濕度的控制很重要,它不僅會影響到印刷過程是否能正常執行,還可能會左右後道加工的正常與否,甚至影響到成品率。通過對環境溫濕度的合理監控、匹配,可以保證印刷、後續加工的順暢,從而降低因加工環境異常造成的質量損耗。
除了關注并記錄分析日常生産中必不可少的數據,企業還需針對承印材料進行數據整理。
比如需要記錄紙張的光澤度、平滑度等指标。因為這些指标會直接影響到批次産品的單位油墨消耗量是否一緻,隻有當光澤度、平滑度相近的紙張在印刷同等量的油墨時,才能保證批次産品的色相的一緻性。另外,油墨的批次色相是否相近,也會關聯到油墨配方是否能保持一緻以及油墨的消耗量。
因此,當相應原材料的指标基本一緻時,生産者就可以将之前同類産品的相關生産數據及時調出來,以保證産品墨色的一緻,降低因油墨顔色等方面因素引起的質量損耗,盡力實現數據化生産。
對印刷過程中重要數據的積累、分析,有利于保持生産過程中印品質量的穩定性,減少換單時間,這就是數據積累形成的數據化質量管理,其對穩定生産具有重要的意義。
優化生産工序
印刷及後道加工擁有衆多工序,但不同工序的重要性也是有差異的,如何甄别這些工序的重要性而後有針對性地加以删減,這裡就要提到精細生産。
精細生産,就是要仔細分析各工序,删除不必要的工序,歸并可以合并的工序,去除不必要的動作,以最優化的工序、動作進行生産。
|